
■電廠完全“智能化”是個遠期目標。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自組織等目前還有一定困難,在技術上還需要克服一些障礙,這可以成為智能電廠主要的長遠建設目標。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電新技術處處長張晉賓
■目前我國電廠所有的設備在智能化設計上都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此外,決策判斷所依據的數據量也不夠。
——國電南京電力試驗研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寶林
■目前智慧電廠面臨評估的挑戰,很多電廠尤其是已建成電廠的測點數量不夠。大量的人工巡檢發現問題時,無法推導事故的發生時間。很多人工巡檢數據無法在下一階段大數據的分析應用中發揮作用。
——深圳鵬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鵬
按下鼠標,電廠的燃料儲備情況一目了然;通過屏幕,能夠實時監測機組運行數據;借助指令,輕松完成數據分析……這些都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帶給傳統電廠的變革。
記者不久前在“全國智慧電廠建設技術交流研討會”上了解到,在數字化智能化成為工業領域主要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的大背景下,建設智慧電廠成為電力“十三五”規劃的重點目標和方向。但與會專家也指出,建設智慧電廠存在著數據評估、分析等諸多挑戰,還需進一步創新。
距離智能電廠尚遠
“智慧電廠不僅要 ‘智慧’,更要 ‘智能’。”深圳鵬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鵬在研討會上提出,“智慧和智能的區別在于,‘能’是有行動能力的。‘智慧’實現了問題的分析診斷,但操作權限還在人手中。要做到機器能夠自適應無人值守,達到高度智能,還有很遠的距離。”
劉鵬認為,智慧電廠要做到少人值守無人巡檢輔助決策,其中關鍵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要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設備故障庫運行優化等分析算法,主動為操作人員提供具體的指導建議。“如果能達到這一步,真正的智能電廠才算建立完成。”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電新技術處處長張晉賓也認為,要做到電廠完全“智能化”是個遠期目標。“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自組織等目前還有一定困難,在技術上還需克服一些障礙,這可以成為智能電廠主要的長遠建設目標。”
張晉賓指出,智能電廠面向電廠的全生命周期,并需要多種技術結合的方案,如人工智能AI+的互通互信;其次,是建模和仿真;最后,是數據分析和智能控制,包括決策執行以及多層次安全體系構建,囊括公共安全、信息安全以及網絡安全等。”
評估數據不足成最大挑戰
智慧電廠向智能電廠發展,挑戰有哪些?
國電南京電力試驗研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寶林認為,目前我國電廠所有的設備在智能化設計上都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此外,決策判斷所依據的數據量也不夠。
“按照現在電廠所運行的數據量,沒有大量準確的數據分析來做支撐,很難指導遠程的設備診斷,所以在基礎建設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智能電廠的建設,要以利用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標準化為基礎,并且要以管控一體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平臺,才能夠形成良好的智能發電控制管理模式。” 陳寶林表示。
劉鵬也提出,目前智慧電廠面臨評估的挑戰。他介紹,目前很多電廠尤其已建成電廠的測點數量不夠。大量的人工巡檢發現問題時,無法推導事故的發生時間。但通過傳感器的部署,將人工巡檢點替代為傳感器自動記錄的點,就能更精準地還原事件的數據以及狀態發生的時間,更有利于大數據平臺做組合分析。“明明可以通過人工巡檢的數據形成訓練樣本,但因時效性差異,導致訓練樣本不足,很多人工巡檢的數據無法在下一階段大數據的分析應用中發揮作用。”
張晉賓則指出,目前我國在智慧電廠通信和數據的互相分析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巨大。“至今還沒有一家電廠可以完全解決通信和數據操作性的問題。”
多方面入手提升“智慧”程度
陳寶林認為,智慧電廠建設應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引領。即智慧電廠建設可以從技術、管理以及智能三方面去討論。技術上應做到完全自動化,不需人為干預;管理層面,建設智能電廠時就要考慮包括智能管理的輔助決策等因素。比如計算機的安全監控系統輔助決策,管理專家診斷、網絡的信息安全、燃料的智能物流、配件虛擬的聯合倉儲、數據的深度挖掘等等。智能方面,要以發電過程智能化為基礎,進行智慧發電和經營,電廠要進行全場負荷調動,進行技術帶幅度智能調度,實現效率最大化。
“智慧電廠應該做到完全沒有人為干預。出現問題、故障時,技術上能夠自動進行處理、自動適應工況要求。” 陳寶林表示,“推動電力生產更安全、更經濟、更環保,是建設智慧電廠的整體目標。”
“第一要有數據標準,第二要實現數據融合,第三要有大數據模型不斷積累,不斷優化雙模驅動。工業互聯網的作用是補充策略,把原先靠人工帶來的不準確不及時的數據反饋變成實時在線連續在線監測的一個數據,同時利用大數據形成有效的樣本。”劉鵬說。
張晉賓認為,預測分析以及為操作員和運維提供決策支持,是智慧電廠與普通電廠的核心區別。他表示,智慧電廠能夠成功的要素最主要的就是企業文化。“一個企業對于新生事物肯定不能秉著排斥的態度。其次要做好相應的戰略規劃布局,進行需求分析;第三是做好項目組織和管理,最后才落在技術。”(實習記者 楊曉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