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固體廢物及危廢處置工作的最新進展。以近期備受關注的江蘇天嘉宜化工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為背景,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強調,固廢及危廢處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的基礎。當前,我國在此方面的基礎相對薄弱,處置能力依然不足,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最新數據獲悉,截至2017年,全國202個大、中城市一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量超過13.1億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4010.1萬噸,生活垃圾產生量達20194.4萬噸。其中,隨著我國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迅猛發展,以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化工渣為代表的一批固廢及危廢成為處置重點。
從整體能力來看,邱啟文指出,近年通過加強處置設施建設、提升綜合利用能力等措施,處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危廢處置能力,截至2017年底已達7500萬噸,是2012年的2.3倍。“但因我國工業體系齊全,危險廢物種類繁多,固廢處置技術性強,一個地區具備處置所有危險廢物的能力比較困難。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處置能力不匹配、資源分布不平衡、處置價格偏高等情況,由此反映出處置能力的不足。”
從細分領域來看,各行業處置水平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以粉煤灰為例,產生量最大的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綜合利用率約為77%;其次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業,綜合利用率可達60%左右;由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生的煤矸石處理,綜合利用率目前卻僅為53.1%。
對此,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支持固廢、危廢產業發展,下一步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實施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二是切實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納入當地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把危廢處置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范疇。三是加強執法監管,為企業發展提供公平市場環境。四是推動科學技術支撐,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
此外,“我們還將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填埋量,將固廢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邱啟文介紹,“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廢物都能得到綜合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管理理念,最終將實現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通俗地說,就是在源頭盡量少產生或不產生廢物,產生廢物以后盡量吃干榨盡。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吃不干榨不盡的部分,則需要進行妥善安全處理處置。‘無廢城市’建設需要長期探索,并是一個循環上升的過程,我們將選取10個城市作為首批國家試點。”(記者朱妍) |